夏日里,
沿着乡村公路,驱车来到长汀县芦竹村,
山下种着水稻,
山上则是罗汉松、桂花、红豆杉......
放眼望去,满眼都是绿。
兰秀鸡场的林下养殖基地
“兰秀在我们县家喻户晓,
是个女强人,养了大半辈子的鸡。”
同行的河田镇畜牧兽医站站长沉吟片刻,
由衷感慨:
“你看到的这些绿色,有她的功劳!”
长汀处于我国南方红壤区。
红壤土质疏松,且含沙量大,
一旦地表植被遭到破坏,极易导致水土流失。
废弃稀土矿山原貌
上世纪80年代,
全县水土流失面积高达146.2万亩,
占全县土地面积的31.5%。
夏天阳光直射下,
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
地表温度可达70多摄氏度,
长汀的山一度被称作“火焰山”。
“你们没经历过不知道,
这些荒山真叫一个‘寸草不生’。”
翻看着微微泛黄的老照片,
兰秀深有感触,
眼前草木繁茂的山林,
和记忆中的景象已有太多不同。
有何不同?
“那会儿田瘦人穷,根本吃不饱。
政府鼓励大家承包山头,搞大种大养。
当时就想着,包个山头养鸡,
兴许能有个‘活路’。”兰秀回忆,
“这原本是废弃的稀土矿山,
山是秃头山,水是黄泥水。”
废弃稀土矿山原貌
2006年,
信心满满的兰秀承包下一片荒山。
谁知,在山头上转了个遍,
愣是没找到一棵像样的树,
她两眼一摸黑,
“在荒山上养鸡,
要啥没啥,鸡也跟着‘活受罪’。”
“最贫瘠的,都是政府在养护。
条件稍好点的,鼓励群众承包。
谁治理,谁受益。”
兰秀虽然有些迷惘,
但心里清楚,政策的力度开始加强。
兰秀的底气始于一个转折:
2000年2月,
福建省委、省政府将长汀水土流失综合治理
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。
由此,拉开了长汀
大规模治山治水的序幕。
曾经干涸的池塘经过兰秀不断挖井引水、蓄水,如今换了新面貌
树,一棵一棵,年年栽,年年死,年年补。
绿,一寸一寸,扩展着,增长着,延伸着。
几年下来,昔日废弃的矿场上,
种植了7000株桂花、1000株红豆杉、
300株罗汉松、500株红叶石楠.....
现如今,长汀的水土流失率
已经降为7.4%,
流失区植被覆盖率
由10%—30%
提高到了75%—91%,
曾经的“火焰山”,
变成了“金银山”。
兰秀在养殖鸡场收鸡蛋
“山已成林,树已成荫,
十几年的治荒复绿总算没白费。”
穿梭在山林间,兰秀笑得十分开心,
“生态好了,效益才能跟着上。”
一“花”引得百花开,
大家纷纷效仿,
在努力恢复生态的同时,
发展林下经济。
得益于生态接力数十载,
绿色生态释放效应逐步呈现。
荒山变成绿草地,河田鸡成群觅食
“这是益母草,
种鸡吃能改善鸡的卵巢;
有紫色小花的是鸡眼草,
鸡吃了也能治肠胃......”
兰秀鸡场已然成了花园式鸡场。
她坚信,环境好了,
鸡有草有虫吃,鸡自然健康,
河田鸡的品质就跟着好。
河田鸡,
又名长汀河田鸡,
因主产于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而得名,
是福建省传统家禽良种,
长汀河田鸡也是世界五大名鸡之一。
兰秀鸡场里的河田鸡鸡苗
2017年的厦门金砖会议,
兰秀的河田鸡通过了全项检测,
被列为会议指定食材。
这让她喜出望外,
“这说明我坚持的是对的。”
兰秀办起了合作社,
吸纳了两百多名养殖户为社员,
帮助了22户贫困户脱贫致富。
她还打造出河田鸡自主品牌,
并取名“秀绿”。
“秀绿”也“绣绿”,
为了那片绿和那些鸡。
兰秀鸡场如今已经是省农科院科技示范基地
今年57岁的兰秀,
依然坚持造林养鸡。
“我的想法很简单,
就是保证河田鸡品种纯正,
让原生态、无公害的河田鸡品牌
能走得更远。”
作者|陈菊华
供稿|龙岩市纪委监委 长汀县纪委监委
原标题:《“山已成林,树已成荫”,这里养出赫赫有名的“河田鸡”》